资讯中心

聚焦企业实时动态,发布最新权威资讯

相关推荐

从古代急救思想的开创性认知,看急救绿道发展阶段

时间:2022-05-16

急救绿色通道,旨在规范急性危重患者的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抢救的全程医疗服务行为,使急性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因其需要多部门、多科室技术团队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故涵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门诊、专科、辅助科室等众多部门。

所有医护人员救治基本原则围绕——时间就是生命,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对进入绿色通道的急危重病患提供快速、有序、安全、高效的诊疗服务。

                1522453238899683329.png

随着医学发展进程,急诊急救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急诊医学俨然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临床学科之一。

在急诊急救发展史上,我国古代医学家也积累了很多珍贵经验,并在一系列著作上提出了自己的急救理论和创新方法。他们对于急救思想的认知原始、朴素并富有开创性。相关记载的丰富急救医学内容,如同我们悠久的历史一般源远流长。


01战国时期急救—急救原则与思想的创新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成编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其《素问·八正神明论》曾概括:“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这是医学文献中可查的迄今为止最早最简明的急救原则。与急救要求尽早、尽快地开展,以及“黄金十分钟”的急救时间窗观念吻合。表明了“早发现,早救治”的重要意义。

图片

《黄帝内经》之《素问·标本病传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一论述与当今急救的“应急性”原则一致。现代急救强调首要任务就是救急,即在第一时间提供初级、初步的救护,通过止血、包扎等治“标”之术,以减轻伤患痛苦和伤残,再转送专业医院后再行进一步的治“本”的治疗。即急救细分院前急救的思想。


02东汉时期急救—检伤分类与转运规则的认知

《汉书》卷五十四《李陵传》“载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这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检伤分类”。三创者受伤最重,故“载辇”,辇是人抬的担架震动较小,有利于减轻伤员伤痛;两创者受伤次之,故“将车”,即驾驶和乘坐战车;一创者持兵战,仍然持武器坚持作战,轻伤不下火线。这说明早在汉朝,古人对于战场救护行为已有检伤分类和伤员转运的明确规则。

图片

03东晋时期急救—急救手册广为传播


《肘后备急方》,东晋时期葛洪著。书中所记载吹鼻、导尿、外科感染和止血等方法,其将急救医疗的处理方法、急危重症的用药等汇编在内。在现代急救方法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04唐代早期急救—涉及具体病种的急救策略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25备急诸术讲治自缢死方。记载:“凡救缢死者,极须按定其心,勿截绳,手抱起徐徐解之。心下尚温者,以氍毹覆口鼻,令两人吹其两耳。”又方:“强卧,以物塞两耳,竹筒纳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旁无令气得出,半日得噫,噫即勿吹也。”即古代救缢死方法,认知及思想上不断提升。

图片


05清朝时期急救—危重症急救记述


这一时期大量急救专著先后面世,如胡其重的《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年)、魏祖清的《村居急救方》(1730年)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1803年)文晟的《急救便方》(1850年)龙道生的《易简急救方》(1863年)等著作,都不乏对各种危重症急救进行记述,呈现我国历史上急救领域认知的领先。


急救绿道古今发展阶段

图片

古代医家在科学技术不甚发达之时,创造发明许多急救方法和思想,为古代急救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对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对急救领域的实践思考、认知创新、理念突破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事物的进步往往是实践观察、认知总结、技术探索联合驱动的,现代急救医学发展,同样需要这种“联合推动”。


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正在加剧心脑血管病发,死亡率下降的拐点尚未实现,心脑血管病防治任务非常艰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升急诊急救服务质量任重道远。随着时代发展,急救事业也在大步向前,追寻更高质量发展。但往往因为思想阻力与行为惯性,无法更好变革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


唯有进一步探讨交流急救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发展中的新问题,达成急救新理念共识。努力解决阻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的系列问题,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才能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造福于广大市民。


参考文献:

[1] 严明强.中国首创的急救技术——应急救护的中国渊源(二).中国红十字报,2016

[2] 陈晓松, 沈洪. 中国"急救"史论(系列)之二中国古代急救技术的应用及历史沿革[J]. 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4):3.

[3] 王丽慧. 《肘后备急方》急症辨治经验总结[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010):727-728.

[4] 傅永红.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急救医学[J]. 江苏中医, 1995.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5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

[6] 俞欣玮,殷瑛,叶黎青,等. 《肘后备急方》现代急救方法源流考[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29-330. DOI:10.3969/j.issn.1005-5509.2006.04.006.

[7] 黄琼. 急救中心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建议论述[J]. 青年时代, 2014(10):1.

[8] 高欣欣. 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59):1.


免责声明:所收集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网络分享。如果您发现相关内容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作品,请于后台留言,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微信二维码

在线咨询

获取完整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