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实时动态,发布最新权威资讯
院前急救措施的“早”与“晚”,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效果和预后。“急”作为急救的要素之一,有时甚至一瞬之间就能决定生死。这也就是现今的急救中心对出车、抵达时间严格规定的原因所在。院前急救可以说是整个急救业务的基础和保障。
院前急救如何发展到今天的模式?历经了怎样的演变和创新?新形势下还存在哪些实际问题?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回顾探讨院前急救单组织建设历程。
急救站时代
50年代初,国内的院前急救体制参照前苏联的模式,通过在一线城市建立“急救站”。完成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救护和患者转运等工作。
1980年10月30日,为了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加强急救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促进我国新兴医学——急救学的发展,为四化作出贡献。卫生部正式颁发了首个关于急救的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在当日起实施。文件针对急救站和急救分站的任务、设置原则组织管理做出明确指示,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城市急救工作进行规范,力争建立城市救护网。
急救中心时代
1983年,意大利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兴建国内最早的现代化医疗急救中心——北京市急救中心。
1988年,首家院前为主兼顾院内的急救中心正式运行。自此邮电部与卫生部正式批准的“120”急救电话开始启用。
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再次规范急救中心(站)及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
直至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实施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简称《办法》)。针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目前存在的管理不够规范统一,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进行了规划部署。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院前医疗急救管理的部门规章,对于促进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统筹并充分利用有限的区域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避免或减少医院内部二次调度,缩短呼叫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办法要求设立院前医疗急救网络。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按照急救半径和呼叫反应时间,由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医院共同组成网络。
为提高效率、避免资源浪费,《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20’。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现有的其他号码予以规范整顿,统一使用“120”作为本地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至此,全国急救呼号正式被统一为“120”。
让拯救更有效率,让绿道更绿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站到中心再到局部网络的建设历程。一个快速、有效、联动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急危重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也是院前急救单组织建设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院前急救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与时间赛跑。做好院前救治和高效转运,院前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是确保急危重患者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获得满意的救治结果的基础。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院前急救组织又该如何继续快速进化,实现更科学高效的协同救治,已成为广大急救医疗的管理者和医护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院前组织怎样更高效的与院内组织协作?如何解决各组织间信息系统相对隔离的“孤岛现象”?如何打破各组织内成员的“沟通屏障”?怎么创新的建立更敏捷的即时交互模式?上车即入院、一小时急救圈如何创新实现?现有的数据和技术能否开创“数据指导急救”的智能时代?这些问题和思考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急救先锋,一往无前。让拯救更有效率,让绿道更绿,我们一直在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刚, 刘玉法, 高美. 院前急救概要[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
[2]万立东. 院前急救概论[J]. 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0(24):6.
[3]相海泉. 院前急救的前世今生[J]. 中国信息界-e医疗, 2012, 000(011):34-35.
部分内容源于北京急救中心、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政策文件或通知
免责声明:所收集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网络分享。如果您发现相关内容侵犯您的知识产权作品,请于后台留言,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在线咨询
获取完整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