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企业实时动态,发布最新权威资讯
医疗工作者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快速高效救治,获得生的希望。急救绿道模式是非常好的创新探索。在所有一线医护的协同救治下,通过使用“急救绿道APP”,已有约9万位患者得到高效救治,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心梗和脑梗的患者。这背后...又驻立着9万个家庭。同样的数字,不同的影响。今天急救绿道的发展,都要归功于最初创立“急救绿道”这一模式的医学探索者们。
正如1995年,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北京朝阳医院开通全国第一条心脏急救“绿色通道”,建议先救命后缴费的举措一样。一切为了患者,为了给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当时的绿色通道是一项为心梗患者急救提供一切方便的医疗服务。它的开通 ,为心梗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在这项举措成功开展后,北京其它医疗机构快速复制。“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走进更多医院,市内几乎每个区级以上医院都建了24小时急性心梗绿色通道。急救绿道1.0时代就此开启。
2005年开始,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以下简称“医院管理年”)活动。其中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指出,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这对于规范医院管理、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紧接在卫生部发布的(2008年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指出,需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尤其是首诊负责制和会诊制度,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科间紧密协作。建立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重点病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推动急救绿道向院内建设、多病种覆盖发展。
急救绿道概念的提出是中国急救史上的伟大创新。在理念认知上,把急救的“高时间敏感性”特征与实际场景的“延迟因素”做了深刻的洞察;在方法创新上,“先救治后缴费”的方案及相关接诊、缴费流程的配套设计,有效地促进了当时急救效率的提升。急救工作主旨是人,救护的是生命,急危重症患者对于时间要求非常苛刻。急救绿色通道的启用,绿道患者优先救治的措施,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救死扶伤”精神的又一种践行。
新的时代赋予新的机遇,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涉及到很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打破困境需要多方联动,如何进一步迈向组织与组织间的协同作战模式,怎样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以症状为导向的快速救治通道成为新型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重点。这是我国持续加强急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探索者为其突破和发展的机遇,也是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积极回应。
在线咨询
获取完整解决方案